返回首页 英文版
企业简介 花灯文化 新闻中心 产品展示 本站公告 敬请留言 联系方式
            
 
  本站公告

外省客户关于彩灯长途运输问题

 

    关于花灯/彩灯产品跨省销售长途运输,好多新客户会有疑问,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下,花灯看起来很脆弱,有些新客户会怕路途中有闪失,其实不会,我们已经有多年的运作经验,花灯本身骨架是铁制的,我们会包装好,不会把花灯弄脏,运输车辆一般采用厢式车,或高栏车,车厢用篷布全封闭运输,路上是不会出问题的,物流公司也都有保障,在这里可以免去大家的忧虑,外省的客户尽可以放心定购!
 

    公司已经开始为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精心策划设计2022虎年灯会|灯展|花灯|彩灯方案筹划。

 

    欢迎全国各地广大客商与我公司洽谈合作!

 

  联系我们

公 司 :东营黄河灯饰商贸中心

联系人:刘先生

Q Q :313577717

手 机 :15963885638

网 址 :www.sdhdw.com

E-mail:sdhdw@126.com

地 址 :山东省 东营市 垦利县东安

 

山东花灯网谈针刺无骨花灯 翻簧竹雕:不同的非遗 不一样的路径

来源:本站 作者:匿名 :时间2011-11-22

针刺无骨花灯:“中华第一灯”难放异彩。山东花灯网,彩灯厂家,花灯公司,花灯厂家,彩灯公司.电话:15963885638 0546-8626838 

  网上搜索“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首先出现的是这样一组报道:

  2009年春节,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参加中国香港数码港大型花灯展。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针刺无骨花灯作为台州唯一一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世博浙江周活动。

  今年年初,针刺无骨花灯被国家文化部选中,再次前往美国纽约参加2011年春节灯展。

  ……

  然而,在风光的背后,却难掩无骨花灯现状的艰难。

  今年四月,有媒体报道称,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目前仅剩下屈指可数的四人。时隔半年后,当记者再去采访时,情况依然如故。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湘满作为这个项目的国家级传承人,既看到了无骨花灯的中兴,又眼见它们慢慢衰退而无能为力。

  早在几年前,李湘满考虑的是如何让针刺无骨花灯走向市场,现在,让他忧心的则是如何将这门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独特,共分为13道工序,由于制作工艺过于复杂,且完全依赖纯手工,对于制作者的耐心和细心程度都是极大的考验,一盏20厘米见方规格的灯需要一个手艺人加班加点十多天才能完成。

  制作周期长,无法批量生产和销售,再加上至今无骨花灯还没有固定的市场销售渠道,仅在举办展览时能卖出一小部分,每盏灯价格在2000元左右,这让靠吃这口饭的手工艺人,每个月收入仅有几百元,经济难以保障,学徒很难招到,让这门好不容易被抢救回来的传统工艺再度面临失传的困境。

  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李湘满就开始办技术培训班,意在将这门技艺传承给年轻人,但参加培训的100多位学员,绝大部分最终没能坚持下来。

  这些年来,李湘满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投入到了无骨花灯上。他只希望能再抢救一些品种,多为后人制作、保存些样品。即使他不在了,也不至于再次让这门技艺失传。

  记者经多方打听了解到,仙居职业技术学校正开设了针刺无骨花灯的制作工艺课。目前,该校正计划培养一批学生,组建团队,简化制作程序,降低工艺成本,通过在景区设点销售,从而在校园发起一场复兴无骨花灯的突围战。

  曙光或许正在闪现。

  翻簧竹雕:漫漫求索路

  比起仙居无骨花灯,黄岩翻簧竹雕兴许应该感到庆幸。

  黄岩翻簧竹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簧艺人罗启松是该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在黄岩翻簧竹雕艺术馆里,有一张桌子,是罗老先生的工作台,但罗老先生却不常来,他更喜欢待在自己家的小房间里,细细打磨作品。

  毕竟,罗老先生已经76岁高龄了。

  庆幸的是,仍有年轻一辈在将这门技艺薪火相传。在黄岩,还有一名颇有声望的竹雕艺人,相较罗老先生,60出头的顾启望毕竟年轻多了。

  他出身翻簧世家,又曾是黄岩翻簧厂前身的会计兼技术员,因此有企业管理的经验。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翻簧厂曾遭受意外,翻簧作品与工厂一并毁于一旦。见此情形,顾启望与其他几位翻簧手工艺者重新拾起工具,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术。

  进入新世纪后,顾启望又将他手下的希望工艺厂逐渐转产,从此前生产竹制品,转而专业生产翻簧竹雕系列产品。

  翻簧市场其实早已有之。旧时,翻簧竹雕的花瓶、镜框、笔筒、棋盘、茶盆、屏风等,因其实用美观,颇得市场青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翻簧竹雕一度作为国家创汇手段,大批量出口到国外。

  近年来,翻簧竹雕的市场主要在国内。从民间的藏品市场,到政府的政策性保护收藏,特别是当国外友人来到黄岩,若要选择当地特产作为馈赠佳品,除了黄岩蜜橘,翻簧竹雕就是不二选择。

  但毕竟翻簧市场狭小,仅靠这微薄的经济收入维持竹雕艺术是相当困难的,这是新时代竹雕面临的新问题。

  顾启望一改几年前翻簧市场的浮躁风气,主张做精做细。毕竟,一件精品需经过数道工序的打磨,往往要几个星期才能练成火候。在顾启望与其他几位翻簧手工艺者手中,翻簧竹雕的各种新品不断推出。

  而他挑选弟子也如挑他的作品一般精当,宁缺毋滥,在艺术上的悟性则是作他弟子的首要条件。

  不过,这毕竟是一个需要长久坐“冷板凳”的行业。所取得的成果,也并非短期就能见效,从艺术价值变为经济价值,期间有不少的路。

  几年前,几名弟子或转业,或回乡,至今仍留下的,已为数不多。而他的希望工艺厂,如今也已腾出空来,转作他用。不过,在翻簧艺术馆内,尚有隔出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展厅,厅内摆放着待售的竹雕精品,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几名年轻一代的翻簧艺人则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开起了网店,尝试通过网络,开拓销路。

  顾启望坦言,黄岩翻簧仍然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但是,一如他的厂名叫做“希望”一样,顾启望依然有信心。“从翻簧竹雕的价值上来说,越是冷门的作品,其日后的经济价值及历史艺术价值就会越大。”

  温岭船模:从小渔村驶向世界

  采访陈祥荣的时候,约了好几次,但对方总是因为太忙,排不出时间。

  陈祥荣确实很忙,早几天,他刚从上海回来,因为要和一家国家级博物馆商谈制作船模的事宜。

  如今已是“全国船模大王”的陈祥荣是半路出家。他当过渔民,后来又干过修船工,创办过造船厂,还经营过海上运输。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引导渔民转产转业,陈祥荣开始寻找新的谋生方式。

  1997年,陈祥荣根据当地渔民以前捕鱼用的“乌浪鼓”渔船的构造,手工制作了一只船模。这只船模刚“下线”不久,就被一名老板以1150元的价格买走了。头脑灵活的陈祥荣从中悟到了商机。

  十多年来,在陈祥荣手里完工的船模有50多个品种200多艘,或是当作精美的工艺品用于家居装饰,或是被博物馆等单位收藏,还有不少远销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这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为了做大产业,陈祥荣组织当地的能工巧匠,建立创作团队,他的团队名叫“陈氏木船作坊”。

  不过,陈祥荣的船模作坊在石塘并非独家,当地还有不少人也是靠这门手艺吃饭。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陈祥荣的作坊在工商注册备案过,这就意味着每年要上交不少利税。陈祥荣认为,这能使他的产业经营更加规范。

  对于自己的作品,陈祥荣很有信心。“如果其他人制作一件船模卖一千块钱,我的可以卖到七八千。”

  尽管价格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但陈祥荣并不愁销路。

  他不喜欢使用机器流水线生产,他更专注于自己的手艺打造。制造一只船模,少则十多天,多则好几个月,无论船只大小,都做到一丝不苟,精雕细琢。

  如今的陈祥荣已不再满足于船模制作,他的视野置于更为工程繁浩的仿古游船制作上。船模只能作静物欣赏,而游船则要下水航行,与前者相比,后者需要的工艺水平何止百倍。

  2009年,一艘长22米、宽4.8米的国内第一艘全木结构仿古游船“江山号”在衢州江山市试航成功。

  这艘完全按照传统工艺造出的全木结构仿古游船是陈祥荣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船模大王”的名声越来越大,国内外专家纷纷慕名前来取经订货,各路的订单让他忙不过来。对于这个行业的未来,陈祥荣踌躇满志,“过几年,我还想建一个‘船模博物馆’,要把温岭的船文化推向世界各地。”

  记者手记

  非遗终究要面对市场

  如何将一项文化事业做成一个文化产业?

  面对这个问题,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仙居针刺无骨花灯、黄岩翻簧竹雕和温岭船模交出了三份截然不同的答卷。

  事实上,非遗如果仅靠政府的抢救性扶持,最终恐怕仍会走向衰亡。

  因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除了要巩固上游,也要疏通下游。巩固上游,就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充足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保证其不失传,并让更多人知道;疏通下游,则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终端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开发出更多适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产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

  毕竟,只有下游疏通正常,才能加速上游多出活水。反之,没有市场,没有产业,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将受到考验。

  友情链接: 山东花灯网博客 中国彩灯网 自贡花灯 泉州花灯
  东营黄河灯饰商贸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 东营市 垦利县东安

手机:15963885638 Email:sdhdw@126.com QQ:313577717 邮编:257064 技术支持:天桥科技